新闻中心

执行文化学思用 杨堃:如何想到又做到

返回

你是不是也这样:年初定下的计划,到了年底,除了工整的1.2.3.4,发现序号后面能打√的屈指可数;在网上刷到减肥、养生类的攻略,转手加入★,然后就再也没打开落灰的收藏夹;为了准备考试,先买好了书和网课,计划表也安排得满满当当,但是不到一周,计划慢慢脱离,索性开始“摆烂”刷手机,直到考前才在焦虑中临阵磨枪。我们从来不缺少想要改变自己、变得更好的勇气和想法,但要如何做才能提高执行力,把想法付诸实际,“心想事成”呢?

为了寻找答案,我读到了肖恩的《如何想到又做到》这本书。他基于科学方法给出了七种“武器”:阶梯模型、社交磁力、要事为先、极度容易、行为在前、致命吸引和反复铭刻。阶梯模型强调从微小事情开始。社交磁力指出,通过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可以汇聚更多资源和能量。极度容易提醒我们简化步骤和降低难度,使事情更易执行。致命吸引和反复铭刻强调目标应具有吸引力,并通过重复和强调将其烙印在脑海中。

让我最受启发的还是“行为在前”这个武器。肖恩·杨在《如何想到又做到》中提到,人们需要改变自己的行为,思想才会随之改变。你要“哄着”大脑,让它意识到,改变是可行的。这个理念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过去,我总是习惯性地等待某种“合适”的时机或状态,才开始去行动,以为只要自己准备的足够充分,就能减少过程中的阻碍。然而,正是这种等待和犹豫,让我浪费了很多时间,也因此错过了更多可能的机会,也让我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屡屡受挫,最终半途而废。

我开始尝试先在日常生活中实践“行为在前”这个理念,想到就去做。无论事情多么微不足道,我都尽量让自己先行动起来。比如,当我晚餐过后想偷懒,休息一会再去洗碗。这一般意味着,我会拖延到睡觉前,在极度困倦的状态下才不情不愿地去解决。为了改变这个习惯,现在吃过饭我就会随手先把碗筷整理好并立刻拿去洗,不给自己犹豫拖延的时间,整理好一切,就可以心无挂碍地享受休息时间了。

同样,当工作上有要求,需要掌握一个新的知识技能时,我也不再只是停留在空有想法和计划表该怎么安排的阶段上,而是先着手找到一些课程和资料,开始阅读,开始学习,上手操作。即使一开始每天能学的内容十分有限,我也能够感受到自己在了解的过程中有细微的进步和成长。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完全忽视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在行动的过程中,我也经常需要不断地调整自己的状态,保持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习惯。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不知不觉中,我已经能够得心应手,面对新的挑战也不再畏手畏脚。我开始确信,“行为在前”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改变行为、实现目标并提升自我的方法。

行动是治愈恐惧的良药,而犹豫、拖延将不断滋养恐惧。这种“行为在前”的理念不仅让我冲破了之前的惯性,更加积极地面对生活,也让我在一次次获得感中变得更加自信。我不再畏惧失败,因为我认识到,只要我能够想到就去做,先行动起来,就已经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光是了解跑步要穿跑鞋,不会带来变化,要真正把跑鞋穿上,才能上路。

当我们开始将每一个闪现的灵感付诸实践,就开始了从“想到”到“做到”的旅程,这条旅程或许充满挑战,但每一步都值得庆祝。

终点:心想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