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珠海特区报:水发兴业期盼让建筑变成绿色低碳的“大树”

返回

相比烟囱林立的发电厂、燃油车,建筑行业可以说是隐藏的“排碳大户”。中国建筑业协会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建筑碳排放总量占全国碳排比重高达51.3%,居所有行业之首。

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背景下,发展低碳绿色建筑成为“减碳”重要一环。近日,中国水发兴业能源集团有限公司董事会副主席兼总裁王栋伟做客由珠海市政协联合珠海传媒集团、市工商联共同推出,珠海农商银行独家冠名的“产业第一·珠海创新说”系列访谈节目演播室,带来了助力企业绿色发展的“水发答案”。

大楼集成38项节能技术  年减排二氧化碳2万吨

放眼近年全球范围内新兴的“绿色建筑”,我们会发现:建筑师们对“绿色”的理解,不再是修复旧建筑,或是在丛林、山区、海滨打造远离人烟的生态小屋。对现代都市生活来说,更重要的是运用当代的建筑理念和更先进的科技,建造出对地球友好的新建筑。

在唐家湾畔科技创新海岸,矗立着一座造型别致、结构特殊的大楼——水发兴业新能源产业园研发楼。远远望去,它的造型犹如两片新鲜的叶子。王栋伟表示,该大楼是全国首个获评零能耗运行标识证书的建筑。

“设计这栋楼的初衷是希望我们的建筑能通过节能、节地、节水、节材来改善建筑微环境,进一步提升城市环境品质。”王栋伟说,为了零能耗绿色建筑的落地,他们狠下功夫,集成多功能光伏幕墙、智能微电网、海绵城市等38项技术和4个科研课题来推进项目落实。“通过监测分析,我们发现这种绿色建筑每年可节省约3万吨标准煤,减排2万吨二氧化碳,建筑能耗只有广东省大型公共建筑能耗平均值的1/4,节能率超过了80%。”

家喻户晓的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水发兴业能源在这里完成了国内首个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标志性建筑项目;困扰东澳岛居民多年的用电难题,水发兴业能源通过搭建基于海岛的兆瓦级“风光柴储”智能微电网系统来破解难点……

从早期以玻璃幕墙起家、转型发展新能源业务,到成功在香港联交所上市,再到国有资本参股民营企业实现混改,走过27个年头的水发兴业能源从未忘记绿色发展的初心,一步步将绿色建筑项目发展步伐迈得更大。

王栋伟心中始终牢记这份期盼——每一栋建筑都可以成为绿色能源的提供者。马来西亚会展中心、柬埔寨金边国际机场、悉尼绿地中心……这些绿色建筑都有水发兴业能源的影子。“如果某一天中国游客出国旅行时,能看到国外有越来越多‘珠海造’的建筑,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件非常自豪、骄傲的事情。”王栋伟表示。

新合作项目  预计每年可新增3亿元收入

总资产规模达170亿元人民币的水发兴业能源,并不只有“绿色建筑”这一个发展方向。事实上,该公司同样专注于清洁能源和新型材料两大领域。截至2022年底,水发兴业能源累计参建光伏风电等清洁能源项目超过7GW,持有并网电站装机容量总计741MW。如今,该公司居全球新能源企业500强第209位,国内建筑幕墙行业综合排名前五。

亮眼成绩单的背后,水发兴业能源并非没有压力。“早期,我们的新型材料产品并没有太多亮点,所以我们在2017年启动了新产品的研发工作,想推出实实在在的好产品。”然而让王栋伟发愁的是,研发团队一头扎进了新型材料领域,却不断经历研发失败,进而导致部分看不到企业发展前景的科研人才流失。“当时我们都不断质疑自己研发方向是否正确,我们未来还有没有新产品能够研发出来。”

一次次失败,倒逼着王栋伟与研发团队不断摸索产品研发的新出路。最终在2022年下半年,水发兴业能源带着新产品亮相市场,给研发团队带来了更多的信心。

驾驶员轻触按键,车窗瞬间在透明和非透明间自由切换——这种智能调光车载玻璃当前已实现量产。如今,水发兴业能源在新型材料领域还有更多布局。王栋伟访谈时透露,该公司旗下兴业新材料与全球头部汽车玻璃供应商新投资5000万元的生产线正处于调试阶段。“预计未来每年可新增营业收入3亿元,新增就业岗位100个以上。”

当前,珠海计划三年内打造5000亿元规模新能源产业集群。这对王栋伟来说是个好消息。“珠海不仅有丰富的陆上风光资源,同时还有海上风电资源,打造新能源产业集群是有优势的。我们可以围绕人才、产业、资本和创新等四大协同方向去发力,共同将新能源产业的蛋糕做大。”

“我们选择了低碳绿色环保生态行业,意味着为老百姓打造健康宜居绿色的环境是我们的责任与担当,我们要做好这一件事情。”王栋伟总结时表示。(转自《珠海特区报》)